【学习体会】让科学精神闪耀在前路,让奋进之心跳动在胸膛
文章来源:综合办公室 赵珊 | 发布时间:2024-01-09 |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又逢新凉,晚来顿觉罗衫薄。不成孤酌,形影空酬酢。
萧寺怜君,别绪应萧索。西风恶,夕阳吹角,一阵槐花落。
这首纳兰性德的《点绛唇》,带我们走进了属于冬日的寒凉,也同时带我们进入了属于这个季节里浓浓的怀人思绪当中。这让人不由得又想起纪弦笔下的那片最可宝贵的槐树叶:
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,
最珍奇、最可宝贵的一片,
而又是最使人伤心、最使人流泪的一片,
薄薄的、干的、浅灰黄色的槐树叶。
忘了是在江南、江北,
是在哪一个城市,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,
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,
多年来,竟没有些微的损坏。
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,
细看时,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。
故国呀,要到何年何月何日,
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,
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,
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?……
——纪弦《一片槐树叶》
这首诗,是离开大陆多年的台湾诗人纪弦,有一天,他翻开一本诗集,忽然发现其中夹有一片故土的槐树叶,便睹物生情,灵感闪光,迅速抓住“一片槐树叶”这一意象展开构思,完成了这一诗篇。从一个特殊的审美角度表现了“乡愁”这一永恒主题。
这不免让人联想起了我们的中国导弹之父——钱学森。 5年归国路,10年两弹成。钱先生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,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。他一生对科学孜孜以求、不懈探索。感动了中国,也感动了世界;征服了太空,也征服了人心。他曾说:“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,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。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,那才是最高的奖赏。”
还记得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,有一位朋友送他一幅《咏竹》的条幅,上面写道:“未出世时先有节,待到凌云更虚心。”这是对钱学森先生高尚品德的生动写照。如今,斯人已逝,钱学森以自己的言行为国人树立了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范。钱学森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,犹如一盏不灭的明灯,照亮社会,照亮心灵,照亮中国的未来。那不灭的光亮,就像是伐佐夫的《灯塔》:
那是牧人点起的⼀堆篝火,
还是一颗在天边闪烁的明星?
那是忽隐忽现的⼀团野火,
还是哪个荒僻庙堂的神灯?
——伙伴!那是灯塔放出的光明!
漆黑的夜,深沉的夜,像是没有信念的心灵。
航船在茫茫大海里行走,
它前面是黑压压的路程,只有那灯塔闪烁着光明。
它忽而躲进⼀堵黝黑的海岸,
忽而又愉快地露出可爱的笑容,
它沉入黑暗时,我的灵魂就闷闷不乐,
它重放光彩时,我的眼睛也泛着光明,
它更加亲切,更加充满盛情。
希望啊,你是我忧郁生活中的灯塔!
你是照亮我那孱弱的灵魂的明灯,
你是罗盘、明星、优秀的向导,
请你在黑暗和风暴中放出光明,
——照亮我那航船的前程。
——伐佐夫《灯塔》
这首《灯塔》是保加利亚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凡·伐佐夫的一首讴歌灯塔、讴歌光明、讴歌希望的诗歌,“希望是人生的灯塔,引领生命前行”。这不免让我们又想起那颗堪称“夜空中最亮的星”——王选,他的科研人生曲折传奇。也正是他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,让中国人使用了几千年的古老汉字,一步跨入了光电交织的电子信息时代。
王选团队研制激光照排的时候,正值我国改革开放、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转变的时期。他们在当时科研条件十分简陋、外国厂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、许多人自信不足、崇尚引进的困难挑战下,紧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时代脚步,带领团队攻坚克难,坚持“科技顶天、市场立地”,实现了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系统的产业化应用,成为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在2005年,我们软件所建所成立20周年庆典时,王选院士还曾发来贺信,信中说道:“20年来,软件所在科学研究、产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一个规模不算很大的研究所却获得了十项国家奖,产生了四位院士,培养的1801个研究生,开发了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。软件所成为从理论研究指导产业建设,上中下游齐备的综合性研究所,祝软件所越办越好。”(2005年3月23日)
如今,时间又过去了十多年。在我们软件所38年的成长当中,又历尽了更多的风浪,恰如艾青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那首著名的《礁石》中所说:
一个浪,一个浪,
无休止地扑过来,
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,
被打成碎沫,散开……
它的脸上和身上
象刀砍过的一样
但它依然站在那里
含着微笑,看着海洋……
——艾青《礁石》
《礁石》这首诗着重在写礁石的坚强、坚韧不拔的精神。说它是诗人一生经验的总结,也并不过分。那么,对于人生,对于社会,对于历史,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?“含着微笑,看着海洋”——这微笑,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,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。是不管是在历史风云中,还是在个人的蹉跎的征途上,都应该采取的一种积极的态度,勇敢地迎接生活,也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。
这不禁让我们回忆到我所创业之初,可谓是步履维艰。那是1984年的5月11日,中国科学院决定由许孔时、刘廉儒等五人组成筹备小组。由许孔时担任组长,立即开始中科院软件所的筹备工作。建所之初的资金、设备之短缺,条件之艰苦让人难以想象,但这并没有浇灭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。点点滴滴的奉献不断沉淀,一步步推动着软件所经历风雨和彩虹。
细雨湿衣终有现,所有的努力,都化作记忆中一个个闪光点,见证我所今日的巨变。从五位筹建者到现在的千余名师生员工,从当年借用房间研究到如今的拥有独立园区,在坚定崇高的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决心下,通过一代代软件所人的艰苦努力,软件所为我国软件事业的发展正在不断谱写华章,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强国不断贡献力量。我们仿佛看到了先贤为我们绘制的那幅春游图,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终将实现后的和平的面目。
和平鸽子作窝的地方我全知道,
最自然的地方要算人们的头脑。
对于正义和自由的爱
产生了一颗奇妙的果子。
这果子决不会变质,
因为它具有幸福的味道。
"给大家面包,给大家玫瑰!"
我们大家这样宣了誓。
我们迈开巨人的大步,
而且道路并不长到了不得。
我们顾不得休息,我们顾不得睡眠,
我们迅速争取黎明,迅速争取春天;
我们要准备岁月和季节,
按照我们美梦的尺寸。
人用太阳光洗了脸,
就感到有活下去的必要,
并且使别人也活下去;
人充满着爱,和未来团结起来。
我的幸福,也就是我们的幸福,
我的太阳,也就是我们的太阳。
我们分享生命,
空间和时间,大家都有份。
好比飞鸟信任它的羽翼,
我们知道我们伸向兄弟的手
引导我们到什么地方去。
——艾吕雅《和平的面目》
《和平的面目》这首诗生动的表达着全人类共有的崇高的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决心。把目光放回到我国,放回到我们熟悉的科研领域,也是如此。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,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,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那么什么是严谨的科学态度?20世纪50年代末,王溢昌及其团队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,同时发现了一个D粒子,在铺天盖地的荣誉下,他坚持说不能肯定这是新粒子。后经分析证明这是K0介子的一种电荷交换反应后,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:“谢天谢地,我没吹牛。”
那么什么是扎实的研究功底?据杜祥琬先生回忆说,“1966年,于敏带领我们在上海华东计算所做研究。有一天,于敏发现纸带上一个物理量不对,大家便开始查找错误的根源,搞物理的、搞计算数学编程的都没问题,最后发现是执行这物理量计算的计算机晶体管坏了!把它换掉再算就对了,大家都很兴奋。”杜祥琬说,根据物理量的概念找出计算机一个硬件的错误,这就是功力深厚。
那么面对生死时,科学家是怎么做的?郭永怀的经历让人感叹不已:“1968年,郭永怀坐飞机从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,在降落时飞机出事起火,无人幸免。在最后时刻,郭永怀和警卫员抱在一起,将装有保密文件的公文包藏在两人中间。最终两人的遗体都被烧焦了,但他们的怀里的保密资料丝毫无损。”
是的,人走过,总要留下一些痕迹。对于科学家而言,求真是科学精神的核心,创新是科学精神特征。家国情怀、使命担当更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。人生动力需要两轮儿驱动,一轮是国家和人民的需求,一轮是个人兴趣。需求是拉着你走的前轮,兴趣是推着你往前的后轮,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,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。
科学要用真善美铸就,让我们一起与有志之士携手,求真、向善、创造美,让奋进之心跳动在胸膛,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奋斗!
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
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与子同仇!
岂曰无衣?与子同泽。
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。与子偕作!
岂曰无衣?与子同裳。
王于兴师,修我甲兵。与子偕行!
人生脚步坚持走,中有齐心同奋斗,
艰难磨砺开新路,并非闲白少年头,
少年头,后生可赞,再织锦绣。
曾记否,创新求实,永竞一流!